學佛利益之自我檢視

佛陀教化弟子有四種不同的階段利益,也就是佛教名相常聽到的「四悉檀」。

在最初進入佛門必定是因為某一個因緣觸發宿世的善根,而生起極度的歡喜心,這是第一階段的「歡喜益」。

慢慢的透過1懺悔.消除業障、2修福.累積資糧、3持戒.端正三業、4聞法.明白道理,就會發現自己有許多習性需要調整,這是第二階段的「滅惡益」。

自己端正三業後,所修的福德功德就會漸趨淳淨不帶雜質,散發出來的善業力自然越來越堅固,這是「生善益」。

最後透過聽聞大乘究竟法,聞思修體證,就能夠得到「入理益」~明白第一義諦究竟真理。
..

四悉檀也可以做為自己的檢視:當自己親近一個道場時,是否能生起歡喜、信心?是否有斷惡、修善、明白道理?

如果發現自己連最基本的「歡喜益」都沒有,那可能就要檢視:如果是因為習氣受到師長、大眾磨練而苦惱,那麼就應該更加精進。如果是因為自己習氣剛強,覺得道場、師長、道友都不能順著我的意思走,處處都覺得別人不能合我意,這樣不但最基本的歡喜益都得不到,反而是在道場中造業。

每個人過去生帶來都有優缺點,親近道場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目標,是要來學佛、調整觀念、行為。而且每個人在世俗裡打滾了那麼多年,卻不一定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。學佛就是要先認識自己,並且善用自己的優點,試著從自己性格上比較敏銳的優點切入,讓自己在修行上得到一份自信。然後勇於接受道場、師長的糾正,繼續增上。
..

如果真的不適合而離開,也不需要感到氣餒或者硬是放不下,百般試探。而要去回想自己過去在這裡學到了什麼?然後帶著所學到的優點,繼續下一個階段的學習,不需要輕易否定自己過去的一切。

如果相信佛法的道理「是一,不是二」,那麼不同道場、不同法門,最後的目標也是一致的。就好好的將每一段學習過程串聯起來,去抓到修行的根本思想,如此無論到哪裡、學什麼,都能夠有所受用。
..

最怕的是從一開始就不知道「自己要的是什麼」?卻又不聽人勸。在道場中只是希望發展自我,過度在意是非勝負,縱然偶爾感動,久而久之也就迷失了初衷,而被自己的「剛強」障礙住,永遠停留在門外。

佛法要帶給我們的利益是很直接明確的,縱然是被調教、被大眾磨練而受苦,但是這種苦卻是帶著信心與深層法益上的歡喜的,不同於感官上的歡喜。

不管歡喜停留多久,真正要修行不可能永遠要人「哄著你、抬舉你、捧你」。最後還是得要修行~「滅惡、生善、入理」。要不然,到底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呢?世間能得到的名利地位,難道還需要進來道場跟別人搶破頭嗎?這樣值得嗎

 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t.cn/EcOUhys
 

49864203_1955969421105100_3792350053855657984_n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吉祥歡喜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