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宗教 (8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慧律上人甘露法雨:問:請問法師,念珠它的來源是怎樣?為什麽要一百零八顆?念珠有瑪瑙、琥珀、珍珠、菩提子這麽多,請問法師,還有這大理石?

答:全都有,這念珠啊,佛在世就有了。佛在世的時候,他去天上給玉皇大帝說法的時候,今天我們有去淩宵寶殿,因為這玉皇大帝他也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啦,在世間的人看起來,說這天公很大,以前,我媽媽常在正月初七都起來拜天公啦,我也跟起來拜,其實我不是真要拜,我是喜歡吃東西,在等她拜完……,真的,我哪有在拜天公,我那時候不知道天公長什麽樣?實在很喜歡吃,還有一種桶柑,不難吃,都拜半夜,等不及到明天,就爬起來跟她一起拜,實在是愛吃啦。天公,我們說的玉皇大帝啊,以佛經來說,這是一個凡夫俗子而已,還沒了脫,還沒超越過三界的凡夫俗子而已,佛在講經說法,他得還來聽經咧。所以說,佛在世的時候,佛去天上說法的時候,佛不在這世間,有人就造這個佛像,等佛祖從天上回來回來,那麽,有的人做念珠,思念佛。所以,佛珠有分成好幾種。

為什麽是一百零八顆?因為我們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會產生煩惱。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六塵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六識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等等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三六一十八,這是十八界,這都會引起我們的煩惱,過去,現在,未來,三世都有煩惱,十八乘三是多少?五十四。眾生以苦為樂,以不凈為清凈,無常為常,眾生顛倒,上下苦樂分不清楚,不知道出世間法,不知道清凈法,眾生顛倒,顛倒就是二,五十四乘二就是一百零八。知道嗎?念珠的意思就是說,念一顆去掉一個煩惱,所以念佛就是要去掉我們的煩惱,念珠的由來就是要去掉我們的煩惱。是佛在世就有的。那麽哪一種念珠的功德最大?菩提子念珠的功德最大,佛經都有講。你如果心無分別,每一種念珠功德都很大。所以,我們這個功德大小,是因為眾生的心分別,才有這樣,心如果沒分別,就沒這樣。

 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t.cn/EwK3yGV

 

 

 


文章標籤

吉祥歡喜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珠,也叫念珠,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;同時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。

今天,很多喜歡時尚或顯示個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,但他們卻未必知道長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義: 

根據藏經的記載,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,這種佛珠因為太長,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,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,此外極少人使用。上品的佛珠為108粒(密宗行者為110粒),中品為54粒,其余有42粒、21粒、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、禅宗的18粒等。 

佛珠的粒數各有其義:1080粒,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;108粒,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,或108尊佛的功德,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;54粒的,是表示修身的境界;42粒的,表示住、行、向、地等菩薩乘之階位;27粒的,表示聲聞之27聖賢;21粒的,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;14粒的,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(三賢、十聖加正覺)。其余36、18等粒數的佛珠,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,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,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,別無他義。 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,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,所以也稱“佛珠”或“數珠”。

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,貫穿成串,也有用玉石、瑪瑙制作的。 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、18顆、21顆、27顆、36顆、42顆、54顆、108顆、1080顆之分。據說,世間有很多煩惱,念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撥一珠,就可解除煩惱。因為念佛時,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,做到心地清淨,所以念珠也稱“清心珠”。佛教所謂“誠心念一句‘阿彌陀佛’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”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,甚至作為一種時尚,雖不是信佛,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,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,其質地細膩,油潤爽滑。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,質地硬,可反復的把玩天久容易“生毛”,失去原有神韻,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“活”之優勢。佛珠的經常反復把玩,使你手、腦、心並用,修身養性,有益健康,其樂自得。

 
資料來源: http://t.cn/EwKQXiQ
 
 
 

文章標籤

吉祥歡喜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淨界和尚─

【觀心無常】

迷卻真常,緣氣紛紜集一腔。
─ 離彼前塵相,分別成何狀。
─ 饒你會思量,終歸罔象。
─ 過未無蹤,現在原長往。
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。

998152_296483243809688_1987305345_n.jpg

從四念處「觀心無常」的本法來看,我們先看第二句話:【離彼前塵相,分別成何狀】,我們的心要打妄想,要有兩個重點:
一個「能分別的心」,
一個是「所分別的境」。

 

我們的妄想叫做「生滅心」,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它才會有,所以離開了外境,它是不能存在的,它不能單獨存在。不像“真如本性”,“真如本性”可以不需要外境,它能夠離一切相,而單獨生起「了別」的功能,真如本性不需要靠外境。佛陀知道眾生的根機,眾生不必要現前,不必現前。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「所緣境」,說是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」,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,這個外境拿掉了,這個心就「覓之了不可得」了。所以可見得這個妄想是外境而有的,所以沒有真實體性,叫「離塵無體」:離開外境沒有真實體性。這是第一個。

文章標籤

吉祥歡喜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