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界和尚─

【觀心無常】

迷卻真常,緣氣紛紜集一腔。
─ 離彼前塵相,分別成何狀。
─ 饒你會思量,終歸罔象。
─ 過未無蹤,現在原長往。
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。

998152_296483243809688_1987305345_n.jpg

從四念處「觀心無常」的本法來看,我們先看第二句話:【離彼前塵相,分別成何狀】,我們的心要打妄想,要有兩個重點:
一個「能分別的心」,
一個是「所分別的境」。

 

我們的妄想叫做「生滅心」,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它才會有,所以離開了外境,它是不能存在的,它不能單獨存在。不像“真如本性”,“真如本性”可以不需要外境,它能夠離一切相,而單獨生起「了別」的功能,真如本性不需要靠外境。佛陀知道眾生的根機,眾生不必要現前,不必現前。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「所緣境」,說是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」,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,這個外境拿掉了,這個心就「覓之了不可得」了。所以可見得這個妄想是外境而有的,所以沒有真實體性,叫「離塵無體」:離開外境沒有真實體性。這是第一個。

 

第二個【饒你會思量,終歸罔象】:這說道我們眾生的毛病,我們凡夫,尤其是那種成功人士,他往往有一種錯覺:我為什麼成功呢?因為我對我的事業,我打很多妄想,我比一般人用心,我操碎了心我今天才會成功。其實不是這樣子!你會成功跟你打妄想沒有關係,是因為你有「福報力」,知道吧!你不用這麼操心你也會成功,你懂嗎?操心的人多的去了,少數人成功嘛!是吧?所以我們凡夫總是覺得什麼事都得操心,這個事情才會變好。我跟你講實在話:這個事情會變好,你操心也沒有用,它本來就變會好,它就是變好;它本來會變不好,也跟你的操心沒有關係。所以我們操心就做白操心的:【饒你會思量,終歸罔象】。可能剛好是你操心,這個事情本來就會成功,所以剛好讓你碰上了,所以你認為你的操心讓它成功。其實不對!你是白操心,你不操心它也會成功。

 

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,其實這個地方有「無我」的意思,其實「無常」跟「無我」它們兩個是混著說的,就是其實打妄想是多餘的,這是從「空間」上來說。

從「時間」上來看【過未無蹤,現在原長往】: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。藕益大師常說的:為什麼叫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心不可得呢?因為「未生無潛處」:你看你那個操心的心,外境沒有生起之前,沒有生之前它在哪裡?你正操心的時候:「正生無住處」,這個心在活動,它住在哪裡?它也不在身體裡面、也不在身體外面,但是它就是操心,「正生無住處」。「滅已無去處」:事情過了,那個心也不可得。所以過去也不可得、現在也不可得、未來也不可得,它就是一個「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」,沒有真實體性,所以它沒有所謂的時間、空間的東西。

 

所以結論【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】:念頭就是剎那、剎那生滅,因為很相續,所以我們把它當真實。

如果我們今天的操作只有一路在“權法”(方便法門)上用「無常、無我」來觀這一念心,那後果不堪設想,那你會得到一個結論:所有的心思活動統統都是多餘的!我們從“權法”來看就是這樣。但是你看大乘佛法、看淨土宗,它不是這個概念。淨土宗它要「欣求極樂」,它要有心思的,你要有觀察極樂世界依報、正報的莊嚴,要作「蓮花觀」、要作「正報觀」、「依報觀」…,諸位:一個人對極樂世界完全陌生,你是不會往生(極樂世界)的,因為你對陌生的東西,《法華經》講很清楚,《法華經》的「假觀」第一個是「如是相」,極樂世界的相狀在你的心中沒有生起,表示你跟極樂世界沒有「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」。你連「因地」都沒有,你「結果」也沒有。極樂世界跟你完全沒有因緣,就這麼回事。

有些人念佛,他只跟阿彌陀佛結緣,他不跟「淨土」結緣,這很奇怪!好像他只想念佛不想往生(極樂世界)的!佛陀講很清楚:「念佛」是修歸依,「往生」要欣厭二門:要厭離娑婆、要欣求極樂。欣求極樂的前提要:請你把極樂世界的相狀在心中不斷的觀想。那個「相」是一個開關,沒有「相」它就不能創造淺在的功能、外在的因果。

怎麼樣能夠保持「中道」?能夠有所放棄、有所追求呢?看第一段:

【迷卻真常,緣氣紛紜集一腔】:首先我們在面對妄想的時候,先問:「你(妄想)從什麼地方來?」「妄想」是一念的真如本性、一念心性、真實的心性,一念的妄動,然後產生一種攀緣的心,這個攀緣心慢慢累積形成一團就變成「妄想」,所以它的本質是「真如」,所以它不能斷滅。

有些人,你看有很多人他不學《法華經》,他就是什麼都不想(放空),很多人不用第六意識的:「第六意識是眾惑之門,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」,第六意識我跟大家講,它是:「眾妙之門,諸佛正遍知海,從眾生心想生。」你修六度,你也要去思惟:思惟六度的功德、你往生(極樂世界),要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,生起好樂。所以怎麼辦呢?首先你要知道:你調伏妄想,但是不能破壞真如本性。

所以它這句話就是說:破妄而且要顯真。等於是引導,就好像黃河氾濫,有些就用圍堵的方式,我就不讓你氾濫,用一道牆把它堵起來,這是不對的!阿羅漢就是這樣做的,他就是「想、受」滅了,他把第六意識滅了,叫做「灰身泯智」。那你這個第六意識可好用的,它是「眾妙之門」,你要發菩提心、你要憶佛念佛都要靠第六意識的。所以叫「疏導」:就是你把打妄想的心不要打在娑婆世界,把它引導到極樂世界,這個叫做「憶佛念佛」,叫做「疏導」。就是佛法說的:不要斷滅,而轉變,要轉變,不要斷滅。當然這個地方就需要有「實法」的幫助。

 

2018.09.30 《妙法蓮華經─譬喻品》第二堂課 開示內容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吉祥歡喜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